傳統開發流程解析

瀑布式到敏捷的演進
還記得 Waterfall 模型嗎?那個把軟體開發當成蓋房子的時代——需求分析→系統設計→實作→測試→部署→維護,每個階段都要完成才能進入下一階段。理論上很完美,實務上卻是災難。客戶在最後才發現「這不是我要的」,而我們已經花了六個月。
於是 Agile 誕生了,帶著「擁抱變化」的承諾。Scrum、Kanban、XP...各種方法論如雨後春筍般出現。我們開始有了:
- 兩週一次的 Sprint
- 每日站立會議
- Sprint Review 和 Retrospective
- Product Backlog 和 User Stories
看起來進步很多對吧?確實,我們能更快回應變化了。但仔細想想,這些真的解決核心問題了嗎?

經典的 Scrum Framework 運作方式
有段時間,筆者真的很崇尚敏捷開發,這張圖就是經典的 Scrum Framework 的運作方式,筆者幸運地在某團隊跑過成功的版本,但帶到下一個團隊後就直接悲劇了,因此理解到並不是一套方法就可以適用所有情況...
流程優化 vs 本質問題:
- Agile 優化了「管理流程」,但寫程式還是一樣累(流程管理的是溝通成本,開發成本不變)
- 我們更頻繁地交付了,但每次交付的痛苦並沒有減少
- 每個 Sprint 都在趕工,技術債越積越多
- 頻繁的交付反而增加了部署和整合的壓力
- 溝通變多了,但理解的落差依然存在(會議變多了,但問題也變多了)
- 我們依然在重複造輪子,只是現在是每兩週造一次
- 相似的功能在不同專案中反覆實作
- 知識和經驗難以在團隊間有效傳承
- 每個開發者都在解決相同的問題,卻沒有累積可重用的解決方案
本質問題是什麼?是我們還在用 20 年前的工具和方法,試圖應對今天的複雜度。就像用算盤參加程式設計競賽——不管你的手指多靈活,終究有極限。
=
LeSS (Large-Scale Scrum) 框架
更可怕的是當團隊人變多的時候,這些問題會放大很多倍,LeSS 是個很好的方法,但其實實踐上還是沒有辦法解決根本問題(至少在某些條件下是這樣)
典型的開發週期剖析
讓我們誠實地檢視一個典型的 Sprint 是怎麼運作的:
Sprint Planning(第一天):
- 上午:討論這個 Sprint 要做什麼
- 下午:估點數、分配任務
- 實際產出:一堆 Jira tickets
開發期間(第2-9天):
- Daily Standup:「昨天做了什麼、今天要做什麼、有什麼阻礙」
- 實際開發時間:扣掉會議、被打斷、環境問題...可能只有 4-5 小時
- Code Review:來回修改,一個 PR 可能要 2-3 天才能 merge
Sprint 結束(第10天):
- Demo:祈禱不要當場出包
- Retro:「下次我們要改進...」(但下次還是一樣)
真實的痛點:
- 需求理解的落差(PM 說的 vs 工程師理解的)
- 重複性工作(每個專案都在寫類似的 CRUD)
- 測試永遠寫不完(因為時間都被其他事情佔據)
- 部署還是戰戰兢兢(即使有 CI/CD)
喪屍 Scrum 的症狀
借用《喪屍Scrum生存指南》的概念,讓我們診斷一下你的團隊:

推薦閱讀:《喪屍Scrum生存指南》
筆者十分推薦這本書,裡面提到了非常多核心觀念,可以帶進團隊中少走些許彎路~
症狀一:機械化的儀式
- Daily Standup 變成「昨天我做了...今天我要做...」的機械報告
- Sprint Planning 是 PO 單向宣布任務
- Retrospective 永遠是那幾個改進項目,但從來沒實施
症狀二:假裝的自組織
- 等待 Scrum Master 分配任務
- 不敢挑戰不合理的需求
- 遇到問題就搓掉,而不是團隊內解決
症狀三:與客戶價值脫節
- 完成功能 ≠ 交付價值
- 燒完點數 ≠ 客戶滿意
- 通過測試 ≠ 解決問題
診斷結果:如果你的團隊有 2 個以上症狀,恭喜你,已經是「喪屍 Scrum」了。表面上在執行 Scrum 的儀式,但靈魂已經死去。
數據會說話
敏捷導入的期望與現實
根據業界觀察與多份調查報告,企業對敏捷開發往往抱有很高期待:
-
期望加速交付:大多數組織期待敏捷能顯著提升交付速度
-
期望提升產品品質:希望透過快速迭代來改善品質
-
期望提高團隊士氣:認為自組織團隊能提升工作滿意度
但實際成效往往不如預期,顯示「導入敏捷 ≠ 成功轉型」。
開發者時間分配現況(以每週 40 小時計)
根據業界調查,開發者的時間分配大致如下:
-
實際寫程式:12 小時(30%)
-
會議:10 小時(25%)
-
跨部門協調與溝通:8 小時(20%)
-
等待或被阻塞:5 小時(12.5%)
-
處理技術債與維運雜務:5 小時(12.5%)
換句話說:
「我們花在討論 要做什麼 的時間,往往與實際 在做什麼 差不多,甚至更多。」
技術債的雪球效應
- 成熟專案平均 30-50% 時間在處理技術債
- 維護成本逐年增加
- 「重構」永遠在下個 Sprint(但永遠不會來)
為什麼需要革命性改變
市場不等人
- 2020 年:App 開發週期 3 個月
- 2024 年:市場期待 1 個月
- 2025 年:2 週內沒有 MVP,你已經輸了
競爭對手在用什麼黑科技?答案可能讓你驚訝。
技術複雜度爆炸
十年前的 Full Stack:
- HTML + CSS + jQuery
- 一個後端框架(Rails/Django/Laravel)
- MySQL
現在的 Full Stack:
- 前端框架(React/Vue/Angular)+ 狀態管理 + 打包工具
- 微服務 + API Gateway + Message Queue
- 多種資料庫(SQL/NoSQL/Cache)+ 容器化 + 雲端服務
技術棧的複雜度大幅增加,但我們的開發方法進步了多少?
為什麼「更努力」不是答案
你不能通過:
- 開更多會來解決溝通問題
- 加更多人來加速開發(人月神話)
- 熬更多夜來提升產出
- 寫更多文件來傳承知識
因為這些都是在優化馬車,而不是發明汽車。
這些筆者都嘗試過,甚至雙管、三管、四管齊下,但沒有一個方法是真的能達到目的的
AI-Driven Development:真正的解方
問題的本質
過去 20 年,我們一直在優化「人與人的協作」,卻忽略了「人與機器的協作」。敏捷優化了管理流程,但沒有改變開發本質。
革命性的轉變
傳統開發流程:
人類思考 → 人類設計 → 人類編碼 → 人類測試 → 人類部署
AI-Driven Development:
人類意圖 → AI 理解 → 共同設計 → AI 生成+人類驗證 → 自動化測試 → 智慧部署
這不是小修小補,這是整個開發典範的轉移。
四大核心理念
1. 意圖驅動(Intent-Driven)
傳統:「我要寫一個 for 迴圈來處理陣列」
AI 驅動:「我要過濾出所有活躍用戶並發送通知」
專注於「要做什麼」而非「怎麼做」。
2. 知識放大(Knowledge Amplification)
- AI 記住所有的 best practices
- 即時提供領域特定的解決方案
- 一個人擁有整個社群的集體智慧
3. 持續生成(Continuous Generation)
- 程式碼、測試、文件同步產生
- 自動保持一致性和完整性
- 技術債在產生時就被預防
4. 人機協作(Human-AI Collaboration)
- 人類:創意、方向、商業邏輯
- AI:執行、優化、處理細節
- 1+1 > 2 的協同效應
實際案例對比
傳統方式(2週):
- Day 1-2:需求討論、架構設計
- Day 3-8:寫程式碼
- Day 9-10:寫測試(通常寫不完)
- Day 11-12:Debug、修復
- Day 13-14:部署、文件
AI-Driven 方式(2天):
- 上午:向 AI 描述需求,獲得架構建議
- 下午:AI 生成基礎程式碼,人類調整
- Day 2 上午:AI 生成測試,人類驗證
- Day 2 下午:部署上線,文件自動生成
效率提升不是 2 倍,是 7 倍。
透過傳統開發流程但交給 AI 落實與輔助,並且讓有經驗的人帶過整個流程,會讓整個開發流程加速非常多
個人開發者的黃金時代
對個人開發者來說,AI-Driven Development 意味著:
一人抵一個團隊
- 不再需要找後端、前端、DevOps
- AI 補足你不擅長的領域
- 專注在你的核心競爭力
專注於創造價值
- 不再浪費時間寫 boilerplate
- 把精力放在產品創新
- 更多時間理解用戶需求
競爭力的巨大提升
- 以前要 6 個月的專案,現在 1 個月
- 個人開發者也能做出企業級產品
- 快速驗證想法,快速迭代
立即行動的三個步驟
這不是未來,是現在。當你還在開 Sprint Planning 時,競爭對手可能已經用 AI 完成了 MVP。
今天就可以做的事:
-
試用 AI 工具:GitHub Copilot、Cursor、Claude、ChatGPT
-
小規模實驗:用 AI 重構一段程式碼或寫測試
-
改變思維:從「怎麼寫」轉變為「要什麼」
下一篇預告
AWS 最近推出了企業級的 AI-Driven Development 框架,但對個人開發者來說,我們需要更靈活、更實用的方法。
下一篇我將分享:
- AWS AI-Driven Development Life Cycle
- 筆者的 AI-Driven Development 實踐框架
思考題:如果 AI 能幫你節省 70% 的開發時間,你會用這些時間做什麼?
記住,這不是要不要改變的問題,而是什麼時候改變。早期採用者將獲得最大的紅利。
準備好告別喪屍 Scrum,擁抱 AI-Driven Development 了嗎?
別等到競爭對手都用 AI 完成三個專案了,你還在開第一個 Sprint Planning。現在就開始你的 AI-Driven Development 之旅吧~